English

进疆女兵的婚恋生活

1999-07-21 来源:中华读书报  我有话说

1950年前后,新疆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开发季节来临了。

伴随着数10万屯垦戍边部队官兵雄健的脚步声,一批又一批女兵队伍也开进了新疆。

她们来自甘肃、湖南、山东、上海、广西、四川、河南等地。

她们有的是解放军一兵团特招的青年知识分子,有的是学校学生及调干军医护士等。

这些女兵大多不到20岁。她们西征新疆的首要目标是解放新疆劳苦大众,保卫边疆建设边疆,开发万里荒原,再造一方沃土。而潜在使命是与进疆官兵共筑爱情与婚姻。

当时,除陶峙岳将军的10万起义官兵外,10万解放军将士先后开赴新疆,进入崭新的开发建设时期。而如何解决这数10万走出炮火硝烟的官兵们的婚姻问题,几乎是当时的“国家级”难题。招收女兵当然是一条重要解决途径。

今年就是部分女兵进疆及新疆和平解放50周年了。为纪念这些卓越女性为新疆建设事业所建立的不朽功绩,记者日前分别采访了首批进疆的女战士高培芳和魏玉英。下面是记者就西征女兵有关婚恋生活问题同她们的交谈———

问到当时女兵的招收数量及兵源地时,魏玉英老人说,当时女兵的总数字我没掌握。反正数字不小。第一批大规模进疆应当是我们这批甘肃临洮的女兵有150人。1949年中秋节出发的。当时的一兵团以军政干部学校的名义招生。该校是王震司令员亲自安排傅志华校长开办的。在临洮县一下子就招收男女兵1200人。后来,湖南军政干部大学、广西军政干部大学的女兵来了;招聘团的湘妹子来了、山东老根据地及四川等地也先后招收一批女兵;同时又从华东部队调干来了些军医和护士;再后来就是山东、湖北、上海、河南等地的女支边青年。成规模的进疆女兵大概有六七批吧!

婚恋问题是关于每个青春女子的“终身大事”,是任何人也不愿意有丝毫懈怠的事。在西行的路上,聪慧的湖南妹子已敏感地意识到了关于她们这些10多岁的女兵的婚姻现实。1951年8月26日,步兵第18团记于库尔勒的一份总结材料说:她们参军后,由湖南出发,经西安、兰州直达新疆。沿途听到人们的议论和各地首长给她们讲话中提到婚姻问题。到考查后,住在17团,亦听到隔壁干部谈论说,3年后,我们每个干部都有一个老婆。我团举行放水典礼大会,王司令员在干部会上亦讲到她们的婚配。因此,她们对这个问题都很注意,在思想上产生顾虑和怀疑。她们问,为什么首长都要讲婚姻问题呢?招聘团为什么专门招女的呢?她们害怕组织上强迫她们结婚。后来,部队采取“组织介绍,个人同意”的婚姻办法。可后来的传说很多,比如说组织给官兵分配老婆;女兵全分给当官的了等。

魏玉英证实说,在当时情况下,进疆部队将士男性大多在30岁以上,女性大多在20岁以下,男多女少、男大女小情况普遍。

大量女兵进疆后的1955年7月3日,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二师政治部的一份性别统计报表是这样的:“师机关直属部队:未婚女性316名,未婚男性1527名,性别比例20.6:100;全师部队:未婚女性1299名,未婚男性4483名,性别比例29:100。这一年,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女性比例只有10.7%。两位老战友回忆说,中国人民解放军步兵26师76团,当时除团长有家室外,也就极个别官兵入伍前在内地老家有媳妇,全团连副团长在内,95%以上是光棍。这些都是事实。组织介绍,由领导找你谈话,如表示同意,然后就写结婚申请也是事实,并不像有些报刊及影视作品所讲的那样严重地分配,更不是几个官兵合分一个媳妇。组织上还是要征求本人意见,不同意也不强迫。在当时那种条件下,为稳定部队,确保屯垦戍边大业的实现,我认为这种措施(征招女兵)是可以理解的。这些女兵的巨大贡献绝不仅仅是婚配问题,而是在新疆开发建设的各个领域都发挥了举世瞩目的作用。从1950年起,部队开展文化大进军。女兵中凡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,均是文化教员和文化速成小学、中学的老师。大家以女兵特有的耐心细致,手把手地教战士学文化,成为部队文化战线上的一支重要力量。

我理解这些女兵前辈们的突出功绩和精神动力。但事实上在那种情感浓度明显不足的情况下,年龄问题往往是影响婚姻质量的重要因素。无疑,参加革命时间越长、年龄越大,军衔就越高。当时部队规定,若团级干部没成家的,分来的女兵是轮不到给营级干部介绍的;同样地,若营级干部未解决;就轮不到连级于部,更不会考虑排级干部了。可是,团营干部的年龄多在30岁左右。试想一下,在婚姻中不可缺少的感情基础尚未建立的情况下,把一个十五六岁的少女许配给三十多岁的大龄青年,其表象及心理悬殊可想而知。据说,一位一直以“从毛主席家乡来的”而自豪的湖南女兵,被介绍并嫁给一位营长后,两人感情总是不和。另一湖南女兵嫁的是本团政委。很长一段时间,她都叫自己的丈夫“政委”。有的新娘新婚之夜将属于自己的那条被子缝成睡袋,以抵御丈夫的“侵犯”……在经过一番内心的矛盾之后,几位老人回忆起了自己的婚恋状况及感受。

高培芳是这样说的:1950年春天,从军干校到了吐鲁番后,四十多名男女学员(其中有10多名女兵)被选出来,送到当时驻喀什的二军军部培训当译电员。是翻译电报的,所以纪律要求很严。不能和外面的人来往过多;两人同行才能上街;不能找同行以外的人谈对象;写家信必须交领导审查后才让寄出等等。在这里,我就认识了当时的机要科长×××同志,并同他结婚。我于1983年7月离休,有4个儿女。我对我们的婚姻家庭感到很满意。因为我们是从艰苦的岁月里走过来的,最懂得同甘共苦及相依为命的涵义。

魏玉英说:1950年5月,二军教导团步行到阿克苏。队长通知我们10多个女兵说,留在当地。我们就分到二军五师文工团。当时正排演《白毛女》,可我们的甘肃口音太重了,只有两人留下来。我被分到位于库车的13团组织股。我是15岁参军的,当时16岁。我们团还有一个副团长及政治处主任没结婚,但年龄都不小。我就暗想自己年龄小不结婚,如果遇到这个问题,我也要找个年轻一些的,我们团共分了3名女兵到团里,最终只来两个,加上后来的,总共就四五个女兵呀!我悄悄翻开组织股的全团干部花名册一看,二营教导员最年轻,只有25岁。最年轻也大我9岁呢!我就将他作为可考虑对象。经人介绍,相识一段后,我们才于1951年结婚。40多年的风风雨雨,可我们都顽强地相依相扶着走到了今天,我们是幸福的。我感谢命运。虽说有些女兵的婚姻不尽如意,但他们大多以高尚的情操和坚韧的意志,用勤劳的双手创造出了美好生活。许多人儿孙满堂,上老年大学或从事社会活动等,都可以安度晚年。1949年10月5日晚结婚,连洞房都未进就分居两地5年的魏振常、王淑莹夫妇,在教育战线默默耕耘40多个春秋,他们同样过得美满幸福。

(摘自《海上文坛》1999年第7期,陈漠文。)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